首页 > 造句

饥饱的造句(43个)

共有 43 个饥饱的造句/例句,分别如下:

  1. 他有时候饥饱无常,很难照顾。
  2. 生活中,饥饱常伴随左右。
  3. 饥饱是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
  4. 不同的人对饥饱的感受各不相同。
  5. 孩子们常常分不清饥饱的感觉。
  6. 农民生活不易,时常经历饥饱交替。
  7. 饥饱问题在古代社会尤为突出。
  8. 老人口中常说:“饥饱要有度。”
  9. 饥饱对健康状况影响非常明显。
  10. 动物迁徙多为寻求饥饱的解决办法。
  11. 小时候家中贫困,常常体会到饥饱交加的辛酸。
  12. 节食时要注意身体,不要忽视饥饱信号。
  13. 了解自身的饥饱状态,有助于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14. 长期忽略饥饱感,很可能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15. 他因为饥饱起伏,情绪总是变得很不安稳。
  16. 天气变化不大,可是他的饥饱状况却一天一变。
  17. 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会辨别饥饱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18. 在战乱年代,百姓常常为了一顿饭而饥饱不定。
  19. 饥饱调控能力,是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 在旅行时,由于环境变化,人的饥饱感觉常常不太准确。
  21. 饥饱无常时,应及时调整作息和饮食结构,保持身体健康。
  22. 医生建议我们要分辨清楚饥饱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
  23. 有的人因为压力大,往往忽视了自己的饥饱感,导致身体出现状况。
  24. 人们常常误判自己的饥饱状态,导致进食过量或营养不均衡。
  25. 小时候,父母经常提醒我们,饿了要吃,吃饱停手,注意饥饱
  26. 在漫长的旅行途中,保持良好的饥饱节律,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7. 科学研究表明,保持稳定的饥饱感,有助于调节新陈代谢速度。
  28. 上学期间,我每日三餐规律,对饥饱的把握也比别人要准确一些。
  29. 每个人对饥饱的感知不同,有的人容易饿,有的人却总觉得吃不下。
  30. 很多专家建议在培养孩子饮食习惯时,首先要让他们正确认识饥饱
  31. 生活节奏加快后,许多人忽略了自己的饥饱需求,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32. 节假日期间,由于作息和饮食的不规律,许多人饥饱感会变得紊乱或迟钝。
  33. 如果长期忽视身体传递出来的饥饱信号,可能会引发各种消化和代谢类疾病。
  34.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许多人难以精准把握自己的饥饱状态,导致饮食失调。
  35. 我的祖辈告诉我,饥饱有度是一种生活智慧,要学会适时结束一餐,不可贪多。
  36. 心理学家指出,现代人应学会关注内心与身体的需求,做到真实感受饥饱信号。
  37. 小时候跟着父母下田劳作,最难忘的就是那种对饥饱变幻莫测的敏锐体会。
  38. 营养师经常提醒大家,如果经常混淆口渴与饥饱感,很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
  39. 很多家庭对饮食习惯的培养,首先就是帮助孩子把握好饥饱之间的微妙平衡。
  40.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我逐渐明白了饥饱并非只是胃的信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41. 有些人不到饥肠辘辘不肯吃,而有些人却总停不下来,饥饱与自控力息息相关。
  42. 学校开展餐桌礼仪教育时,专门讲解了“知饥饱、懂分寸”的健康饮食原则。
  43. 古人云:“饥饱有常,身体安康。”保持适度的饮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础。

饥饱的详细解释

饥饱(jī bǎo)是一个由饥和饱两个单字组成的复合词,用来描述饮食方面的基本状态。饥指饥饿、缺乏食物的状态,饱则表示满足、食物充足的状态。这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在古代社会,饥饱往往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人们常用饥饱来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能够保证基本饥饱被视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种用法体现了饮食需求在人类生存中的基础性地位。

 

在现代汉语中,饥饱除了指实际的饮食状态外,有时也被用来比喻其他方面的满足程度。比如可以说某人对知识的渴求达到了不知饥饱的程度,这里的用法就带有一定的夸张和比喻色彩。

 

需要注意的是,饥饱通常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出现,强调饮食状态的平衡与适度。过分追求饱食或长期处于饥饿状态,都会影响身体健康,这正是饥饱这个概念想要传达的中庸之道。

饥饱的出处